学校首页>>新闻中心

为什么要坚持“儿童优先”原则?

当今儿童面临着太多挑战,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的重担往下传递、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等科技影响着未来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城乡差距使人们更关注社会公平……相较于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今天为他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的孩子的模样,就是明天共和国的模样。对儿童的关心,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更好的呵护,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死去,但是我们的儿童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
在甘肃华池县农村的一座平房里,炕上的床单和被子都旧旧的,有些泛黑。一条黑色的绳子拴在两平米的炕头的一角,另一段绑在16个月大的皓皓的腰间,划定的范围刚好让他不至于溜下炕去。奶奶和太奶奶还有其他农活要忙,婚纱照上年轻的父母则在外地打工。
在中国,像皓皓这样出生在偏远农村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在晃悠悠的背篓里和泥泞的田间度过童年,居住地分散、看护人知识匮乏,与城市或一般农村地区的孩子相比,无论教育还是营养,他们都落后了一大截。
▌“不会再打孩子了”
早在2011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项关于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的调查报告揭示,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学生上课期间普遍有饥饿感,部分学生发育迟缓。长期的跟踪调查和政策倡导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也影响了“免费午餐”等民间公益组织,财政投入、民间捐款大规模进入贫困地区,用于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2015年9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开始在甘肃华池县实施一项名为“慧育中国”的0-3岁农村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聘请当地农村里的女性作为育婴辅导员,去村里贫困儿童家里,在家访的过程中提供养育指导。
张灵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经过各种面试之后,于2017年成为村里的育婴辅导员。刚开始家访的时候,遇到的困难特别多,有的家庭觉得自己的孩子自己会照顾,家访反而会影响他们干农活。有的孩子会直接在地上打滚,跟家长撒气,家长则用暴力去打骂孩子。“这种现象特别普遍,他们觉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打骂孩子。”张灵娟说。

▲ 甘肃华池县,育婴辅导员家访的一个家庭,成成坐在学步车里和哥哥姐姐们在院子里玩。他的母亲说:“我没有念过书,现在一字不识,挺困难的,写什么字啊,人家问什么,我都不会。我看到别人写字,玩东西,我很遗憾。砸锅卖铁我也把孩子一定要供出来。” © 财新网
先要得到孩子的信任。张灵娟既有带孩子的经验,又经过专业培训,有一套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我们的方法就是和孩子平视,我会蹲下,或者是抱着他。就算孩子说的我听不懂,我也会及时回应他。就感觉我是在和他交流,他说什么我能懂。”
家访互动的时候,她请孩子帮忙拿东西,孩子就去拿了。有家长也这样“指挥”孩子,但得不到回应。“这时候家长们就特别佩服。”家长们也开始信任辅导员了。
玩玩具也是一门课。一些家长给孩子买回玩具,就任由他们在一边玩,自己就可以去做一些家务,虽然很多玩具都是益智类的,但家长也不懂该怎么教。辅导员到家里后,一边和孩子一起玩玩具,也一边向家长演示。根据玩具的不同特征,增加一些孩子平时接触不到的词语或句子,颜色、形状、动物……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未知而崭新的,辅导员成了孩子和家长共同的老师,一点一点增加难度。
还有营养知识,辅导员也要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再传递到家长们身上。这是一项低成本、高回报的事情,有科学实验证明,0-3岁是人的大脑发育和能力形成的敏感期,“慧育中国”援引的数据指出,一个人87%的脑重和80%的综合能力形成于生命最初的1000天。
但张灵娟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卫生方面,她发现农村地区的爷爷奶奶特别不注重卫生,自己吃过的东西也直接塞给孙辈吃,可能会传播疾病。“他们觉得,他自己的孩子也是这么带大的,怎么到了孙子这一辈就这么矫情了呢。等孩子真的发展到大疾病的时候,他们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发现我们并没有胡说。”
做了两年育婴辅导员,张灵娟发现很多孩子会在大约半年左右有很明显的转变,性格变得比以前更开朗了。
王金萍的二女儿也被辅导员照顾过,辅导员刚来的时候,王金萍觉得自己已经带过大女儿,知道怎么养孩子,不需要别人来指点。二女儿15个月 大的时候,辅导员来了,“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一天,二女儿玩洋娃娃的时候,就跟我说,‘妈妈,这个洋娃娃的衣服好像脏了,咱们帮她洗一洗吧。’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要给洋娃娃洗衣服。”
她想起之前一边工作一边带大女儿的时候,没时间好好耐心照顾,经常打骂孩子,丈夫也抱怨大女儿有一些“坏毛病”。“现在这个(二女儿)挺开朗随和的,和别人相处得也很好,还没有动手打过。她们(辅导员)也告诉我,越打孩子会越难和孩子沟通。”王金萍说,“我自己慢慢在改正,也不会再打大宝宝了。”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主任杜智鑫认为“慧育中国”这种通过育婴辅导员进入村民家中干预儿童早期发展的方式既有效,也可以广泛推广。最初设计“慧育中国”的时候,他们就坚持着“低成本、有质量保障、广覆盖”的原则。
目前中国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陆续有学前教育、早期养育的指导性文件出台,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大纲性的政策指导,再加上日渐成熟的干预模式、热情细心的一线工作人员,这套方式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儿童及其家庭。
杜智鑫还希望国家在政策上能更具体一点,投入更多资金给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项目,对一线员工的工作待遇再提高一点,对各地方实施情况的考核也再严格一点,在教育和营养等方面让更多的儿童受益。
▌“观念调整了,可以有无数的解决办法”
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中国有约2.47亿流动人口,其中受影响的儿童是1.03亿,一部分像皓皓一样留守在农村老家,和父母分离,另一部分则陪在父母身边,成为流动儿童。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现,一些城市最近几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流动儿童正在变少。但其实,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是一类人,在当下,他们更像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也是新的“教育边缘化”的群体。他于今年年初去过安徽寿县,那里的打工者大多以上海为目的地,孩子虽然在上海出生、成长,但因为没有本地户籍、入学受限,不得不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回老家上学,过年的时候才回上海和父母在一起。

▲ 19年6月1日,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上,一群孩子合唱了一首《父母在哪,家在哪》,他们唱到:“在这个大大的城市里,有间出租屋是我的家,我的家它不太稳定,但是我很爱它。……搬过了几次家,走过了几座城,跟随着父母漂啊漂,我已经记不清。我们停在这里,有可能会离去,只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就是一个温暖的家……” ©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杨东平认为因政策导致的入学受限、子女分离其实也是教育不公平的一种体现,解决办法之一则是让更多留守儿童成为流动儿童,让更多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说:“现在的一些精英提出治理社会的时候都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北京、上海。但是在制定高标准的时候,会把外来人口排斥在外。把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关闭以后,把人撵出去。这样是不行的。”他认为广州等珠三角城市的经验值得学习,这些地区对民间办学更为开放,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办法也更为多元。“把解决外来人口的儿童教育的学校或者幼儿园不安排在城区,安排在郊区,是不是可以采取这些方法来解决?我们如果观念调整了,可以有无数的办法解决。关键是想不想解决,观念非常重要。”
李铁还指出,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才43.37%,两个之间相差了约1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有两亿多人虽然没有城镇户口、但纳入了城镇常住人口。未来,当城镇化率达到70%的时候,还有2亿农业转移人口,总数将近5亿,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流动儿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口向大城市、向都市圈、城市群流动的趋势是不可逆的,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的问题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李铁说:“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农民工的二三代是城市的未来,因为他们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他们是城市最稳定的、最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北京户籍人口老龄化率(60岁及以上)是24.8%,如果有外来人口就降到16.5%,上海户籍人口老龄化率33.1%,加上流动人口的话会大幅度降低至22.3%。所以二代农民工已经大大降低了老龄化率,三代农民工就是城市最有活力的新鲜血液,如果这批人没有受到很好的义务教育,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他们在城市未来会成为没有受过教育的贫民,对城市只有带来压力和不稳定。应该把流动儿童的问题站在城市治理的角度、城市未来的角度去认识。
“从中央政策的角度来讲,只有提升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才能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城市的竞争力问题、创新载体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流动儿童要接受很好的教育,他们才能一起承担未来的中国科技的创新,承担着发展的创新。”
▌“儿童优先”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在“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上说:“他们(儿童们)的肩膀将要承担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的重大责任,而相较于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今天为他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卢迈认为应该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当今儿童面临着太多挑战,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的重担往下传递、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等科技影响着未来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城乡差距使人们更关注社会公平……“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一些群体仍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一顿校餐、一所建立在村里的幼儿园、一次育婴辅导员入户家访、大城市落户、受保障的公办学校的入学……都会帮助他们筑起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朱永新也认为要“儿童优先”,他说:“相对于成年人的社会而言,儿童是弱势群体。这个社会所有的规矩都是成年人制定的,所有的标准都是成年人确定的,所以儿童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决策权。儿童的主张经常没有人代言,儿童也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只有在18岁以后,才能拥有一个完整公民相应的权利。
“童年的长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度,一个国家的对儿童关注的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儿童是一个未经雕琢,未受污染的个体,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弥足珍贵,因为在儿童身上保存着人类最珍贵的品质,包括好奇好问、纯洁天真、无忧无虑、活泼好动、不惧权威等等。
“因为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的孩子的模样,就是明天共和国的模样。对儿童的关心,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更好的呵护,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死去,但是我们的儿童将承受因我们的错误而酿成的后果。”